必读:功能性障碍的关键是“行为错误”;纠正障碍的关键是“行为重建”;只要你认同行为可以改变,愿意付出努力。功能性障碍就肯定可以治愈!

  2019年,癌症术后康复阶段中,只能短时间工作。有时间就写一下 梁培定的性经 看看能否完成。祝各位安康、吉祥。

首页

重要性知识

性养生保健

性事杂谈

早泄、阳痿..

女子性障碍..

前列腺炎..

关于药物

简介证书

咨询联系

 

你的位置:性事杂谈>

性心理成长经历,性趣,“性变态”

 性趣是指对性对象、性行为的偏好,是个体化的,因而也就是因人而异而且千差万别的。人类在进行性活动时,性偏好在性对象、性行为方式选择起着关健性作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性趣的差异并不会对他们的性爱生活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性趣是他们维持性激情的心理源泉动力;但对于少数人来说,他们与众不同的性趣却为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抑,处于矛盾困惑的心理甚至有可能因此造成伤害。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这少数人探讨这一方面的问题。

 性学研究的最基本原则是:只要行为人双方愿意并享受其中,不伤害任何一方的身心健康的性行为方式方法都是合理的,这也是最基本的权利。任何外人没有任何资格对此作出什么指责,而且,这种“指责”实质上侵犯了别人最基本的隐私,是戴上假道学面具的不道德行为。

 但是,生活中也的确有少数人的性趣不被性伴侣理解和接受,有时甚至会导致性伴侣的心理或者身体受到伤害;一些性趣也为社会传统道德所不容,行为人为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某些性趣导致的行为更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违法了法律。

 过去,用“性变态”来形容这一种性趣差异导致的异常性活动。由于这一称谓带有歧视意味,于是,性医学研究用“性偏好障碍”来描述。常见的有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性虐待症(非‘角色扮演’的真实虐待行为),恋童症,恋兽症,等等。

 为什么有人会出现“性偏好障碍”呢?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由于性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在性心理发育中,有两个危险,即固结退行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性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婴幼儿也同样有无意识的性活动。在人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幼儿性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可停滞不前,这种停滞叫做固结(fixation)。

 退行(regression)是指性心理虽然已经发育到成熟阶段,有了成熟的性生活。一旦遇到客观现实的阻碍或者其他精神创伤,增高了的性兴奋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和满足,只好退而求次,退回到已经过时的固结处,寻求已经放弃了的对象,以求得到宣泄。

 本人接触的性心理偏好患者中,以固结的情况最多,和性心理成长时某一特定经历密切相关并影响至今。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这就象当患者在性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某一经历使得患者沉迷其中,不断重复、强化这一经历,性心理发育至此就仿佛接触到“魔棒”一样停顿下来,固结在此,性心理无法发育到成熟阶段。

 例如:某男,自小在农村长大,性格内向,不合群。10岁左右时看到动物交配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有时也会出现阴茎勃起。13岁的一次在山野外放羊时看到羊交配的景象后忍不住和母羊交媾并第一次射精,感受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性兴奋和满足感。从此“固结”于此,经常和羊交媾,直到进城读大学假期回家时仍然持续。毕业工作后主动要求回乡镇从事教育工作,继续沉迷于和羊的交媾,对女性的身体,对正常性交没有兴趣。虽然迫于家庭压力结婚育儿,但在和妻子正常性交时没有感觉,妻子怀上儿子、生育后就拒绝正常性交,只有在和羊的交媾中才能获得满足。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性偏好障碍,他的性心理仍然停滞在13岁时的那一刻时光。

 其他病案中,尽管“偏好”各有不同,但最核心的就是:性兴奋唤起(性兴奋点)的偏差。

 其实,人的性趣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这种偏差或者说差异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并不需要什么治疗。如果当这种偏差影响到正常生活时,才需要进行治疗和调节。

 例如:某人因少儿时期开始对女孩子好奇时,由于当时特定社会环境限制,不能和不敢与女孩子正常交往,转而关注、迷恋女孩子平素裸露、“看得到”的足部,表现出“恋足”的倾向。此时,女性的足部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特定的“兴奋点”。如果这种恋足行为并没有影响到他最终的性行为,即他虽然是通过“恋足”唤起性兴奋,但最终还是以正常性交达到性满足,那还不能用“症”来称呼。只要女方理解和接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如果他仅仅满足于恋足,只能依靠女性的足部刺激才能射精宣泄,对正常性交没有兴趣或者拒绝正常性交。至少,这对他的性伴侣是不公平的,也很难让女方真正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进行治疗和调节。

 

 治疗方法有“矫正法”,“领悟心理疗法”,“替代法”。

 矫正法:这是最常用也最传统的方法,这是用厌恶的技巧来中止这种“条件反射”。当患者受到“偏差”的物体刺激、出现性兴奋反应时,用疼痛刺激等恶性刺激让大脑消除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

 领悟心理疗法:这是国内钟友彬创用的方法,通过和患者耐心细致交流,让病人回忆起童年的经历,并让病人认识到现在的行为只是幼年儿童的性游戏的持续和再现,是“童年的我”还在指挥、控制“成年的我”。病人真正明白后,常常会有“大梦初醒”的感觉,感到以前的行为幼稚可笑,能够真正从心理上成熟起来,放弃这种让自己痛苦不堪的“性偏好”。

 替代法:这是我杜撰的或者说是我创用的,因为至少我没有在国内的权威性医学资料中看到这种方法。

 替代法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建立的:不管性偏好(性兴奋点)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受到性本能、性生理冲动需要而驱动,最终目的都是宣泄出这本能的冲动。

 性本能需要宣泄本来就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当自己的“性偏好”导致自己痛苦或者伤害他人甚至是一种犯罪时,就不应象弗洛伊德形容的那样“像一个可怜虫,不得不付出痛苦的代价,以换取不易求得的满足”。而应该寻找一种新的替代方式,以不让自己痛苦,不伤害别人,不违反法律的方式进行,心安理得地享受性宣泄带来的感官感受。

 这也可以理解为让性心理“重新发育”,即重新寻找一种新的可以让自己没有任何压力从容享受性满足的行为方式。

 这种方式个人条件越好,就越容易实行。原因显而易见:“性偏好障碍”大多是幼儿少年时期因条件所限进行的“退而求次”的选择;当现在醒悟后,个人条件越好,新的宣泄欲望方式选择余地就越多,自然就越容易让性心理“重新发育”,走上性福的彼岸。


附录:

 这是我写给北京《青年心理》的一篇文章,发表在2003年第七期的《青年心理》上。我将原稿粘贴在这里让大家看看吧。

走出“恋物癖”的窄小天空


 小林在同事、领导眼中是一个有为青年。30刚出头就成为了公司不可缺少的技术骨干,身为技术部门主管的他工作钻研,技术过硬,主持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为公司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领导的器重。小林的妻子是本公司的会计师,年轻漂亮,温柔体贴。他们小两口可谓“郎才女貌”,是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但小林内心深处,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经过几次电话咨询交流,小林和我约定了见面的时间。第一次见面,小林给人的印象是斯文内向,只是眼中透露出丝许的忧伤。


 由于经过电话咨询,我对他的情况已经有一些了解。见面后,他进一步详细讲述了他的遭遇:

 生于农村的小林自小天资聪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和大多数的农村学生一样,小林是在学校寄宿的。学校的老师们都很喜爱这个文静、懂礼貌,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到了高二,随着发育的成熟,身体器官发生的变化,小林开始感受到身体那种无名的冲动,同班的一些同学也开始谈论男女之间那神秘的事情,每每此时,小林就越发心血沸腾、燥动不安...
 农村的孩子懂事早,知道身上肩负父母的期望,也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小林不敢也不愿意象少数同学那样早早就谈情说爱。他害怕这样会荒废自己的学业,更害怕因此而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尽管身体上那股无名的燥动仍然时不时冲击着他,但小林还是努力克制自己,一心放在繁重的学习上。

 直到有一天,路过女性宿舍时,小林的眼光莫名其妙地被一样东西吸引:那是一条女生的内裤,上面有淡淡的女子体液的痕迹,甚至,仿佛风中还传来了女性特有的幽香...此刻,小林心中突然燃起了一股强烈的“占有”这内裤的冲动,看看四周无人,小林迅速地将内裤收下放入书包中。晚上,当同学们都入睡后,小林不停地把玩着偷来的内裤,闻着那女子特有的气味,小林心中竟然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愉快、满足的感觉,也是在当晚,他学会了第一次手淫...


 此后,小林每次经过女生宿舍走廊时都会寻找机会,在无人的时候待机偷走女生的内裤,然后在晚上睡觉前清点、把玩这些“战利品”,最后手淫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一段时间,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也意识到太沉迷其中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小林的此类行为还不算太频繁,还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高中的时间过得最快,高考结束后,小林顺利考取了国内一所知名大学。


 大学期间,生性内向的小林不大善于和同学相处,很少参加同学们组织的课外活动,也没有象一些同学那样加入到“校园恋爱”中,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于读书学习。而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任务使得小林的癖好变得频繁,慢慢沉迷其中。尽管害怕担心偷取女生内裤时被人发现,但仍然不能控制自己这种冲动,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最后,他自己也记不清楚究竟偷取过多少内裤了。
 
 毕业后,学习成绩优秀的他很容易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也找到了理想的对象。在谈恋爱其间,沉醉于爱河的小林很快就淡忘了这种癖好,并顺利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结婚后的头两年,小林一直过着正常人的婚姻生活,这种特殊的癖好也不药而愈了。


 但随着妻子怀孕、孩子的出生,小林妻子将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小林的需求,夫妻间的性生活频率大大减少。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林又开始了重复这种癖好。至今,在他的专用办公室的柜子里装满了他的“战利品”,小林也经常以加班的借口在办公室中重复当年的行为。


 事业有成的小林知道,自己的行为如果被人发现将名誉扫地,也痛恨自己的“变态”行为。但总是无法压抑心中强烈的冲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内心深处受到折磨、煎熬的他不知道何去何从,渴望得到帮助,从中解脱出来。
 
 听完小林的倾诉,我详细为他作了心理分析,剖析他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


 这种行为称之为“恋物癖”,是一种性心理障碍。医学研究对恋物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这与下丘脑中枢神经介质分泌失调有关;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对异性肉体的原始欲望和渴求所致;比较肯定的一点是由于童年环境与性意识混乱对人格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导致恋物癖。

 那如何理解“童年环境与性意识混乱对人格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呢?


 人在性器官发育成熟后,就本能地对异性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冲动,期望着能够一亲香泽,体验让人神往的男女之间的亲密接触,这是正常而自然的性心理。此时,异性的吸引力容易被放大、“神圣化”,在他的眼中,异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于是,异性的贴身用品也被“神化”,充满了吸引力。这在所有正常人的性心理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过这种心理。例如,不少初恋情人都将对方赠送的小礼物格外珍惜,将之“人格化”来寄托对恋人的相思,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的。从广义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恋物”。


 但对于少数人来说,由于自身的性格或者条件所限,却有可能因此而陷入误区,不断自我强化这种恋物倾向,最后不能自拨,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出现恋物癖。


 小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和所有正常人一样,小林性器官发育成熟后出现的强烈的对异性的渴望是正常而自然的。如果小林能够在正常的男女交往中满足到自己的需求,性心理的发展就不会遇到阻碍,不会出现日后的问题。由于自信心不足和害怕影响学业,不敢和异性交往的他选择了“退而求次”的方式,以偷取女性的贴身用品来满足自己对异性的渴求。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强化,他的性心理就容易禁锢在“以物代人”的层面,出现了“恋物癖”。于是,医学上就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童年环境与性意识混乱对人格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

 同时,出现这种行为也和行为人的性格密切相关。一些曾经有偷取异性贴身用品来获得性满足的人一有机会和异性正常交往,真真正正体会到和异性的肌肤之亲后,这种“恋物”行为变得无趣,马上可以不药而愈,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
 
 内向的小林自小养成了专注的习惯,缺乏生活爱好,单一枯燥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这种性格也容易让他专注于某种嗜好而不能自拨。例如,中学、大学时期不断重复的“恋物”行为经过无数次的强化、刺激,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内心深处。尽管婚后他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但当小孩出生,夫妻生活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后他却不能很好处理,再次开始“重温”既往的行为来获得性满足。

 听完我的分析后,小林似乎明白了很多,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忧虑:这是不是“变态”?今后应该怎么办?

 “性变态”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是一个贬义词,有歧视的成分,现代性医学使用“性偏好障碍”这一中性的词语来进行定义,它是由于性心理发育障碍造成的。


 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说,小林在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性心理的偏差,将“性趣”从真实的异性移情到异性的贴身用品上,并由于自身反复不断的强化刺激,性心理就“固定”在“恋物”身上,到后来主次颠倒,出现性心理障碍。本来是由于渴求接触异性受到限制而不得已转为“恋物”替代,但最后却发展成“恋物”的兴趣反而大大超过对异性的兴趣。 

 “恋物”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很轻微,但对行为人的心理却影响极大。一方面,对自己如何产生这种心理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变态”而产生极大的自卑感,害怕和别人交往。另一方面,更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行为时名誉扫地,前程尽毁,这极大地危害到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

 那如何改变“恋物”的癖好呢?那需要一个心理治疗、调节过程,总的来说是:淡化惩罚,转移回归。


一,淡化、惩罚:


 经过心理分析后,小林基本明白了自己产生“恋物”的心理原因,我要求他经常采取这样的心理暗示:时时对自己说“这是年少无知时形成的心理,现在我已经是成年人,有足够条件满足自己正常的性需求,不需要再重复这样的行为的,这只是过去‘无奈的选择’而已。没有理由让‘少年的我’支配‘现在的我’的,更没有理由让‘少年的我’给‘现在的我’带来心理上的煎熬、伤害”。通过这种心理暗示来慢慢淡化恋物的兴趣,让性心理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同时,每当有偷取女性物品的冲动时,给自己一个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如,手腕上戴上橡皮圈,当脑海中浮出这种念头时拉紧橡皮圈后放开,以这样的疼痛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或者,有此念头时去从事某一让自己厌恶或者害怕的事进行惩罚,等等。逐渐,当“恋物”的想法和“惩罚”的疼痛、不适联系到一起时,“恋物”的冲动会慢慢减少、消失的。

二,转移回归


 “恋物”的最基本原因是性需求渲泄途径的错误。当出现“恋物”冲动时,应该通过移情方式转移这种渲泄途径,通过正常的性交获得性满足。这恰恰和以前的经历相反,既往“恋物”的原因是没有正常的性渲泄途径而移情于“恋物”。而现在需要的是通过正常的性生活转移对“恋物”的兴趣,根治痼疾。在这个过程中,性行为人的个人条件、性伴侣的配合最为关健,这往往是是否能够彻底治愈心理障碍的最重要因素。个人条件差,没有性伴侣或者夫妻感情差,导致性生活不和谐的情况往往导致治疗失败。


 恋物症患者往往还有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往往做事专注,可以同时使用移情于“事”的方法。例如,让他养成一种健康的业余爱好,如,书法、音乐、艺术等等。当他们从中得到乐趣后往往会陶醉其中,摆脱“恋物”的影响。

 文中的小林通过和我的咨询交流后,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增加,从中看到了治愈的希望而信心大增。所幸的是小林的妻子本来就是温柔体贴的漂亮女性,只不过是小孩出生后忽略了丈夫的需求。现在小孩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家庭工作负担大大减轻。加上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我的建议下,小林聘请了家庭保姆,将妻子从厨房中解放出来。并经常阅读一些情爱书籍、音像制品,尝试体验一些不同形式的性爱方式,增加性生活的吸引力和情趣,将性趣从“恋物”中回归过来。


 同时,从交谈中,我得知小林儿时就对雕刻有兴趣,只是后来忙于读书求学未能如愿。我便鼓励他学习雕刻,从温儿时旧梦。

 小林经过上述的心理治疗、调节过程后,情况大大改善。在治疗过程中也出现过偶然的反复,但这是难免的,因为长久形成的习惯要一下子完全改变过来也不现实,关健是要坚持不懈,再接再厉,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大约经过了一年时间左右的治疗和调节,小林已经完全解开了“恋物”情结。有时,想想自己当初的行为也觉得幼稚、危险、可叹。


 顺便说一下,小林送给我的他亲手雕刻的木雕奔马虽谈不上什么艺术品,但也足见他的用心、专注。

 最后,祝愿所有的恋物症患者都可以走出“恋物”的狭小天空,享受正常的美好生活。

 

上一篇 ] 主页 ] 返回 ] 下一篇 ]


 

梁培定性咨询网 (始创于2000年)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警:本网站只有我一个人运作。凡声称是梁培定的顾问,助手,学生的所有人都是骗子!小心,小心,小心!!!

本网站提供有偿咨询服务,详细的咨询联系方法,收费标准见 咨询联系

平时,有时间的话,会在 知乎 解答性相关提问。我的知乎ID:梁培定

 微信留言:直接留言即可,有时间才回复。不闲聊,不保证回复所有问题。

   手机微信号:18978484755 或搜索:f678com (同一微信号)

或者扫描这个二维码